全国人大代表张近东: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打造一小时生活圈
疫情期间为社区服务的苏宁无人配送小biu机器人
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,人们突然意识到,平常生活中简单的小事,变难了。
从关系最密切的买菜买药、收发快递,到老人养老、孩子上学,过去能在社区里办妥的大小事,特殊时期都变得困难重重。社区治理,特别是智慧社区建设,在这次大考中彰显了重要性,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:由于智慧社区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,覆盖范围小、基础设施智慧化能力不足,社区管理数字化程度低,影响了管理效率。
针对智慧社区建设,全国人大代表、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,通过政企合作降本增效,建立统一标准和平台,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、服务便捷、管理睿智、生活智能、环境宜居的社区生活新业态,同时加速完善智慧生活配套服务,打造真正便捷的互联生活。
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建立智慧社区生态系统
目前,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在宏观层面存在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。智慧社区在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较快,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,由于受到建设成本和消费水平限制,智慧社区建设相对落后。
而在微观层面,由于智慧社区生态系统参与方众多,导致相关产品与技术标准不统一,缺乏统一的集成平台,继而形成一个个孤立、分散的“信息孤岛”,难以形成立体化智慧社区服务能力和全套互联生活解决方案。
张近东建议,在城市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,智慧社区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,在政务服务、治安管理、城市管理等方面,引导地产、物业、医疗、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创新模式,打造以社区为中心的配套服务生活圈,如社区养老、社区医疗、智慧教育、社区政务、社区购物、社区物流等,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智慧生活服务的便利,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。
“将智慧社区管理纳入社会服务体系,与政务服务、治安管理、城市管理等服务相连接。”张近东表示,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推进也是数字中国、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。
疫情期间,针对防控需求,已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尝试并率先开放社区管理平台系统,进行社区出入人员的监测,高效推动政府与智慧社区的协同管理和发展。
打破场景壁垒,围绕智慧社区建设“一小时生活圈”
在全国多地的社区中,都开发了“一键呼叫”“短号呼叫”等便捷的社区服务,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、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儿童等提供家政服务、法律援助、心理咨询、便捷购物等服务。然而这些服务,可能只局限于一个社区或一个街道,超出范围就“不在服务区”。多主体下的产品开发,难以实现标准统一,互相兼容。
对此,张近东认为,统一智慧社区建设标准、真正实现降本增效,政企合作是关键。他建议政府以市一级或者区一级为单位,牵头建立统一的底层标准,并将社区大数据、政务管理、社区安防、治安管理、配套服务等内容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,将数据采集、储存、分析联动起来,杜绝信息孤岛,提升效率,进而将智能化、数字化、便捷化的服务真正融入社区百姓的生活中。
事实上,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,正是利用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新技术,基于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,为社区提供现代化、智慧化的体验。换言之,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是“新基建”中不可或缺的建设环节。
“更重要的是,智慧社区还需要落实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,打通生活、娱乐、消费等智慧社区相关场景的壁垒。”张近东称,智慧社区应围绕消费者的居住所在地,建立覆盖全场景全业态的“一小时生活圈”,面对用户需求的变化,即时提供新鲜、便利、多样、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。
张近东表示,在未来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,政企应通力合作,将用户需求的核心结合起来,运用AI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来驱动服务、用户和场景的高效匹配,不断完善社区管理的智慧内核。同时,智慧社区的建立,也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全面到来。
来源:2020年5月22日《中国社会报》微信编辑:周冉冉